:::商品內容介紹
與父母和解-療癒每段關係裡的不完美
商品編號 15132823
賣場編號 5742131

與父母和解,療癒每段關係裡的不完美

建議售價$320
79$252
賣貴通報
3期 每期 86元起
分期表
  • 作 者: 許皓宜
  • 出版社: 如何出版
  • 出版日: 2015 年 1 月 29 日
配送
數量
  :::放入購物車
特別推薦



內容簡介:


每段關係裡,都有六個人:你我以及我們的父母!和你記憶裡的父母和解,是覺醒的第一步,也是通往生命無憂的必經之路。
為何我們與人相處會有困難?為何不敢拒絕別人? 為何總看別人不順眼?為何無法在人前示弱? 為何習慣性地依賴別人?為何自我感覺良好?
這些,都和你的原生家庭密切相關!記憶中父母臉上閃過的喜怒哀樂,如同烙印般刻劃在我們心底,左右著我們的情感,撼動著我們的性格。我稱之為:「父母病」。
擁有十年以上的心理諮商經驗,許皓宜處理過各式各樣的案例,他發現,「所有的問題探索到根本,都與原生家庭脫離不了關係。想要了解一個人、療癒一個人,勢必得回歸到家庭。」他用深厚的心理學背景加上細膩的文字,帶你尋找你遺忘的那一面,並深刻挖掘出你心底最真實動人的那一面。

【本書特色】

超人氣:作者為廣播、電視媒體新寵,也是許多知名節目常客,更是超人氣心理諮商師。
◎超療癒:要成為好父母,先與自己的父母「和好」!從內心深處根治你的「父母病」。
今年最暖心的旅程!內在小孩與父母的和解之旅:從「自我覺察:活在心底的16種內在小孩」,到「理解父母:認識12種父母的真實模樣」,以專業角度及深刻故事,一一剖析12種父母類型所形塑出的16種人格特質,藉此認清並改變與父母的關係,進而改善自己與子女的互動。
內附「和解練習題」:每章附有簡單練習題,打開我們和父母之間的回憶,也是創造與父母之間的回憶,然後,學習成為真實想要的自己。

【名家推薦】

各界名人暖心推薦

鄧惠文(精神科醫師.心理治療師.暢銷作家)
光禹(知名廣播主持人.暢銷作家)
吳淡如(暢銷作家.知名節目主持人)
何琦瑜(親子天下雜誌執行長)
趙自強(如果兒童劇團團長)
呂如中(節目主持人)
黃文華(新聞主播.節目主持人)
張旭鎧(適健復健科診所副院長.親職教養專家)
邱寶慧(藝術心理治療師 )
可藍(知名藝人)
H(知名作家)

「我們這輩子都在努力和自己的父母整合關係並學習自我接受。我喜歡皓宜博士這麼真誠而自然地「自我揭露」,她縮短了我們的自我摸索之路。這本書對她而言,是自我療癒的分享;對讀者而言,則是「有為者亦若是」的精神助力。」
──吳娟瑜(國際演說家暨情緒管理專家)

「我特別喜歡皓宜提出「父母病」的觀點,將錯誤推給父母,只會落入無止境的負向循環,發現和解的療癒力量,才能感受寬容與愛的美好。」
──楊俐容(親職教育專家)

「父母的DNA是人生最重要的天賦來源。皓宜總是可以引用簡單理論,輔以實務案例,用淺顯易懂的語言,讓完全外行的我,時而哈哈大笑,時而眼眶泛淚,並產生很多共鳴。」
──謝文憲(環宇電台主持人.商周專欄作家)

「這是一本讓我邊看邊哭的書,皓宜那一出手就非常催淚的文字,和一開口就能傳遞溫暖的故事,讓我很感動。她帶領你慢慢處理所有心結,重新解構你的現狀、架構過去的傷害,整合出一個更新更美好的性格與未來。」
──貴婦奈奈(知名部落客.暢銷作家.諮商心理)

「當你翻開這本書,有如搭乘時光機,穿梭過去和未來,覺察和探索內在小孩與父母的「心」關係,並賦予自己當下真實及全新的改變。」
──王意中(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.臨床心理師)

「我透過心理諮商花了七年跟過世的父親和解,這本書讓我再一次嗅到那年冰冷冬天,鑽進父母被窩裡的溫暖和氣味。」
──花媽(卓惠珠)(《當H花媽遇到AS孩子》作者)

「讀完這本書,不僅認識真實的自己,更看見這個充滿愛的世界!」
──張旭鎧(適健復健科診所副院長.親職教養專家)

「這是一本成就愛與關係,圓滿人生地圖的一本超展開的好書。」
──邱寶慧(藝術心理治療師)

序跋:


前言:解開我們身上的「父母病」

  童年時期,父親時常因為工作不在家,母親難免有事要外出,記憶中我在南部老家,四層樓高的透天厝裡,度過了許多獨自守家的夜。猶記得,每當母親出門前,總會叮囑某些事情,然後我會看著她的眼神、點點頭,目送她離家的背影,並透過落地玻璃門的縫隙,拉長雙耳聆聽她騎車遠去的聲音。

  對分離的不安,來自親子關係中不穩定的依附

  在那個幼時的記憶裡,時間對我來說並沒有任何意義。即使看著時鐘長短針交錯走過,仍然無從判斷,時針落在何處,才是母親回來的時機?只能憑印象估算母親究竟出去了多久。

  但自我的主觀感覺是抽象且不可信任的。比方說,母親才出去半小時,對當時不安渺小的我而言,卻有一種好像看不到時間盡頭、需要無止盡等待的恐慌。

  所以我常常在母親出門後,朝著母親離開的方向跪地雙手合十,低著頭呼喚我所知的各方神明、菩薩、上帝:「不管是什麼神啊!求求?們,請讓我媽媽一路平安,別出意外。」我常這樣邊呼喚、邊哭泣。直到聽見母親的機車聲在巷口響起,才趕緊收起眼淚,裝作沒事地迎接她進門的身影。

  學了心理學之後,才明白這種對分離的不安,來自親子關係中不穩定的依附關係,而那種一分離就彷彿死亡即將降臨的恐慌,可能是傳襲自家庭的陰影。

  成年後,我花了很多時間認識自己,並且探索父母的故事與處境,逐漸理解:如同我這樣等待著母親,母親也如此等待著父親。我明白了身為警察眷屬的母親,從小就生活在「父親離家出勤,母親膽顫心驚」的狀態;所以當母親遇上隨興不羈,工作需要喝酒應酬,又常得自行駕車的丈夫,童年時的心理狀態在婚姻中便轉換成:「丈夫出門應酬,妻子膽顫心驚。」

  生長在這樣的家庭,我自然從小就嗅出這樣的氛圍。雖然我不曾與父母談論過這些,但那些過去的印象、那每個瞬間在父母臉上閃過的表情,早已如同烙印般刻劃在我心底,左右著我的情感,也影響我成年後的性格。

  所以,在別人面前,我看起來總是堅強,更年輕時的我,性格甚至非常剛硬。走過心理分析之路,才漸漸理解自己需要用這樣的方式,來預備這個世界上可能只剩我一個人的日子。母親也因為活在潛在的死亡焦慮中,出門時總會叮囑我,她和父親的死亡保險單放在哪裡。

  也因此,那個跪在地上無助呼喚神明的我,逐漸長成堅強面對生離死別的我。但其實,許多情緒和感受,早已習慣一個人默默消化。

  面對鏡頭的恐懼來自怕被「看透」的不安

  在發現自己總是默默承擔感受之前,我一直遊走在「冷靜乖巧」及「直率衝動」之間(要知道,這兩者是我童年時賴以生存的要件)。我在這種雙重情感的夾攻下常常覺得難以呼吸,所以往往混在人群裡,透過喧鬧的談笑聲,忽略自己內在的矛盾。

  童年時獨自在家的夜晚,讓我看了不少文學作品。我常趁父母不在的時候,溜到樓與樓中間夾層,在父親的書房裡,找個陰暗的角落,在昏黃的燈光下,偷偷翻閱書櫃裡那些泛黃的老書。伴著遠處地下室傳來的蟋蟀叫聲,在偌大的房子裡,靜靜啃食著小說中的故事情節。

  因此,我在成為諮商心理師之前,其實是個就讀中文系的大學生。愛文學、愛電影,喜歡獨自唱歌、在舞台上演戲。

  我曾經以為,自己會成為一個表演工作者,詮釋我所熟知的故事情節,或者將心裡矛盾分裂的情感投射在舞台上。直到大四的戲劇課,老師發現我有「眼神聚焦」的困難——我沒辦法把眼神放在一個定點好好地說話和演戲。我甚至發現自己有面對鏡頭的困難,但我後來竟然成為需要上媒體面對鏡頭的人。

  學了分析心理學後,我不斷尋求自己面對鏡頭恐懼的答案。我發現,鏡頭之於我,就像眼睛。我感到困惑,難道是怕被看透什麼嗎?

  是的,我現在終於可以承認:我真的很怕被看透,外表看似堅強的我,內心其實充滿不安。

  比起害怕被不相干的人看透,我更害怕被認識的人看透。直到現在終於明白,這種害怕是怕他們失望。而這個「他們」,正是我的父母。

  「如果他們一定得出門,我何忍讓他們擔心家裡這個其實一點也不堅強的獨生女兒呢?」這是我埋藏在心底最深處的聲音。 人際關係不順利,是因為我們都得了「父母這種病」

  誠實以對,自我坦承後的覺察,一開始並沒有讓我比較好過。我的人生有很長一段時間,活在對父母的怨懟裡:我生氣他們沒有給我任何手足,我怨恨他們不經意的缺席製造了我的孤單。於是我引爆許多親子衝突:我離家、叛逆、對父母大吼……直到發現,原來我也染上了「父母病」——把問題統統推到父母身上,就以為自己沒有問題,卻往往在與父母的關係中,留下更多口是心非的遺憾。染上「父母病」的我們,常常對父母感到失望和生氣,抱怨童年的缺失與渴望。但這樣的情緒往往讓我們體會不到真實的自己,也看不到真實的父母親。

  我從二○○七年開始在心理諮商領域的學習,逐漸從個人諮商轉向家庭治療,在長期的家庭治療實務工作中,聽過形形色色的家庭故事。直到二○一三年,卻又再度把焦點從家庭轉回個人身上。我想,這都是為了解開自己身上的「父母病」,開展這段與父母的和解之路。 如果可以,我們也許能相互陪伴,一起踏上這場療癒之旅。

  這可能會是我們人生中,最重要的一段旅程。

目錄:


推薦序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? 吳娟瑜
推薦序 父母,每個人心中最無法選擇的天賦 謝文憲
推薦序 找到寧靜的美麗與平和的歡喜 楊俐容
推薦序 將與父母和解的過程,轉化成滋養的力量 貴婦奈奈

前 言 解開我們身上的「父母病」

輯一 和解前的自我覺察:喚醒活在心底的16種內在小孩解除「信任危機」
為何與人相處會有困難?
為何無法在人前示弱?
◎練習1 釐清自己:也許我們沒有想像中那麼不在乎
為何無法感覺自己的感受?
◎練習2 啟動感覺系統:每個行為背後都與感受相連
為何常常無端對人發火?

放下對「全能感」的執著
為何不願意接受現實?
為何總是看別人不順眼?
◎練習3 勇敢向父母抗爭:把父母的責任還給他們
為何無法控制地依賴別人?
為何會自我感覺良好?
◎練習4 照顧內在小孩:對曾經脆弱的自己說話

承擔「自主」的代價
為何對小事缺乏膽量?
為何不敢拒絕別人?
為何難以自我控制?
為何不敢勇於夢想?
◎練習5 放下不屬於你的遺憾:扛起屬於自己的責任

與心理分裂的困境共處
整合他人身上的好與壞:愛恨交織的矛盾
整合自己身上的天使與惡魔:面具之下黑暗的我
整合關係中的好與壞:家庭裡的三角關係
整合內在的男性和女性特質:被壓抑的性別特質
◎練習6 揮別幻想中的完美父母:不完美,才是真實人生

輯二 理解父母:認識12種父母的真實模樣
母親是調節情感的「容器」
壓抑的「冰箱母親」
情緒化的「氣象台母親」
強勢的「獅子母親」
過分嘮叨的「直升機母親」
製造傷痛的「刀子母親」
缺席的「透明母親」

父親是勇闖人生的「燃料」
權威的「國王父親」
停留在青春期的「半熟父親」
暴力的「教鞭父親」
缺席的「隱形父親」
不同調的「顛倒父親」
退化的「孩子氣父親」
▲ 收起內容▼ 展開特別推薦
商品規格
:::商品規格說明
  • 作 者: 許皓宜
  • 出版社: 如何出版
  • I S B N : 9789861364148
  • 頁 數: 256
  • 規 格: 14.8cm×21cm
  • 裝 別: 平裝
  • 印 刷: 部分彩色
  • 出版日期: 2015 年 01 月 29 日
▲ 收起內容▼ 展開商品規格
商品保證
  • 保固服務:若商品本身瑕疵或運送過程產生瑕疵,我們提供15日鑑賞期服務(包含例假日),請於取貨後2~3天再至訂單查詢頁面點選“我要退貨“的連結,直接線上填寫退貨單 ,詳情請參考退貨詳細辦法
  • 顧客諮詢服務中心:本站客服中心。
▲ 收起內容▼ 展開商品保證
商品運送
  • 免運費。
  • 我們所提供的產品配送區域僅限於台灣本島(外島地區的朋友請利用台灣親友地址做為收貨地址)。
  • 在確認交易條件無誤且有庫存後,[宅配]將於您付款完成後約1-3個工作天內送達,[超商取貨]將於您訂購完成後約2-3個工作天內送達,貨到門市後將簡訊通知您。
  • 若選擇超商取貨,請於指定期限內至門市付款取貨,如有多次未取紀錄,未來將無法使用超商取貨進行訂購。
  • 預購/訂製等特殊商品將依網頁說明時間出貨。
▲ 收起內容▼ 展開商品運送
購買說明

遊戲軟體商品說明

  • 提醒您請注意使用時間,避免遊戲沉迷。
  • 如遊戲軟體以購買遊戲點數[卡]、虛擬遊戲幣或虛擬寶物作為付費方式者,應標示其付費內容及金額。請消費者注意其付費內容及金額、遊戲部分內容或服務是否需另行支付其他費用。

發票寄送

  • 發票將在付款完成、出貨後開立,將會email通知您,更多詳情可參考「電子發票流程說明」,紙本發票請參考發票常見問題
  • 發票金額是扣除您使用購物金或福利金折抵後的自付額。若您使用信用卡紅利或福利金後訂單金額全額折抵,將不另行開立發票。

售後服務

  • 若您收到的商品有瑕疵或異常問題,想更換商品(限相同商品),請參照換貨詳細辦法
  • 您所購買的商品依法享有十天內無條件退貨的權利,請參考退貨詳細辦法

客服中心

  • 有關購買、付款及運送方式的更多說明,請參考服務說明,如仍有問題歡迎聯繫客服中心
▲ 收起內容▼ 展開購買說明
:::放入購物車

放入購物車

商品已放入購物車
您的購物車共有0件商品,共計0元(折扣前)

加入追蹤清單

商品已加入追蹤清單
您的追蹤清單共有0件商品